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

泰式魚香茄子沙拉




老媽做的芝麻醬拌茄子,每次都會被一掃而空。今天則是學到了泰式的茄子沙拉。

特別選用綠色的長茄,主要是顏色的考量,只要不是皮厚到不行的茄子(例如美國的圓茄子),都可以用。

比較特別的是茄子要先烤過,傳統上是用明火碳烤,現代廚房用烤箱、用瓦斯,或用平底鍋乾煎都可以,重點是要把皮烤焦,烤後浸冷水,把皮剝掉。把過多的水份擠掉。

但是只有茄子未免太素,可以用一點蝦和絞肉配菜,燙過或乾煎過均可。

再加上紅蔥頭拌勻,最後淋上以鳥眼辣椒、魚露、檸檬汁、蒜瓣、香菜做成的醬汁,一盤泰式的「魚」(蝦)、「香」(豬肉和各式香料)茄子沙拉就完成了。

芝麻醬拌茄子是香、溫暖,這道泰式茄子沙拉是新鮮、酸辣,給茄子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味。

哪天來一場「茄子沙拉大PK」也不錯,義大利派出油醋醃茄子應戰!天母的七味食堂可以派出冰冰涼涼的台式涼拌茄子,日本呢?茄子天婦羅?還可以有四川味的麻辣茄子……

現在至少有一個結論:原來大家都愛吃茄子。




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

三色荷花在椰海中跳舞



三色荷花在椰海中跳舞



年元宵,人在泰國,學到了「椰海三色蓮花」甜點,也算是過了元宵。


椰海三色荷花,是我順手譯的,泰文名字直譯的話,大概是三色漂浮的荷花,名字很美,現在在曼谷也很流行,不過台灣人看到了,一定會「哦」一聲,或許會叫它泰式芋圓也不一定。(泰文名:Bua loy sarm seebua是荷花,loy是浮,sarm是三,see是顏色。)

這三色荷花其實就是綠色、黃色和紫色三色的小丸子,都是以糯米粉為基礎,搭配不同食材和食材天然的顏色,綠丸子的綠是以香蘭葉的汁液為天然染料,黃丸子的黃色來自南瓜泥,紫丸子的紫色來自芋頭(因為芋頭並不夠紫,需要的話可以加一點食用色素。如果用紫心地瓜,或許就可以完全天然了。)當然也可以視季節,選擇其他食材做丸子。

和台灣的芋圓、地瓜圓有何不同?我查過網路上其他食譜,發現老師的食譜用的糯米粉的量非常的少,充其量只是利用糯米粉黏稠、容易成形的特性而已,南瓜和芋頭才是主角。糯米粉用量少,相對的也就容易吃出南瓜、芋頭的味道。和有時候吃芋圓吃了半天,只覺得自己吃了一堆沒什麼味道的澱粉的感覺是不一樣的。做丸子時,多加液體,丸子就比較鬆軟,容易入口,若要保持彈牙的口感,就要節制,只要足以成形就好。

泰式芋圓的甜湯也很泰國,不但要用椰奶,還要用棕櫚糖,煮出的甜湯顏色稍為偏黃,但是椰奶加上棕櫚糖,確實是溫醇的一對搭檔。剛煮好的丸子為免沾黏,要立即放入椰奶中,各色丸子載浮載沈(時間久了,還是會下沈),確實有點像浮在水中的三色荷花。

不過吃東西可以簡單一點,不必管它叫什麼名字,還是趕快喝一口香醇的椰奶,吃幾顆、或幾「朵」有嚼勁的荷花吧!




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

疾馳還是徐行?





這道菜我聞名已久,學果雕的時候,有一個造型被䁥稱為MA HAW,是用小塊的鳳梨雕成像個小GUCCI包的樣子,各面都要修成不含直角,再從正上方向下挖出一個約半公分深、一公分直徑的圓洞,做MAHAW這道料理的時候,就要把煮好的食材做成圓形,放進洞裡。沒吃過,不知道是什麼滋味,但是想想,應該不錯吧,不然何必費那麼多工?這道菜可是從泰國宮廷流出來的皇家菜(royal cuisine)呢。

在英文的食譜中,MA HAW大名鼎鼎,看看照片,圓形、棕色的topping「坐」在水果上,是有可以想像成馬在疾馳的樣子,有一位名廚說,MA HAW的意思就是galloping horse,我望圖生意,覺得他說的有點道理。泰國老師則說,有人說MA HAW就是中文的「馬好」。

MA HAW不算難做,只是費工。先把絞碎或剁碎的蝦肉、豬肉等肉類,小火慢炒,加上魚露、蝦醬、糖、椰絲、花生米等炒到將近收乾,仍有點稠的地步,置冷後揉成小小的圓球,再搭配帶有酸味的水果。如果不嫌麻煩,就把鳳梨都雕成GUCCI小包,中間挖洞放進去,簡單一點的只要切成適口大小就好,橘子也可以用,每片逐一片開(但不切斷)去籽,在中間的切口上鑲上一個圓球,最上面放一支切得極細的紅辣椒絲、一小片香菜。DONE

吃的時候,頗有滋味的topping和底座微酸的水果、上面的辛香配料,會起了奇妙的化學變化,滋味多重,但不衝突,加上水果的清新和水份,老實說,如果當前菜(因為除了好吃之外,它的作用在於可以使味覺清新,為以下的大餐做準備),只怕吃了還想再吃。

我覺得這應該可以是一道受歡迎的菜(或食譜)。

但是你若是問年輕的泰國人(而且家世不錯,可能見多識廣的),多數連聽都沒聽過,我當然不相信:這麼好吃,又有泰國特色的菜怎麼如此冷落。我辯說:
可是我最近才聽人說,在婚筵上吃到這道菜啊!」
「那我可是從來沒聽過,我住曼谷,我已經30歲了。」
另一個28歲的年輕女子,也從來沒聽過,雖然她試過之後很喜歡MA HAW

和所有文化事物一樣,泰國的美食文化當然也不斷演變,我不禁想:MA HAW這匹馬還能跑多久,是疾馳還是徐徐踱步?泰國如此,台灣對食物文化的傳承又是如何呢?


David Thompson擁有米其林一顆星的泰國餐館,2010年到曼谷開店時,遭到不少泰國人「圍剿」,認為「老外」怎麼懂得做泰國菜。但在他的曼谷Nahm餐廳,是你可以吃到Ma Haw 的少數地方之一。若是有外國名廚能夠端出經典的中國菜或台灣菜,我們會歡迎、感謝、高興,還是?